您好,欢迎来到洛克斯石油网!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公告: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国内•要闻 >> 完善国际石油体系:中国的角色和作用

完善国际石油体系:中国的角色和作用

  来源:国际石油经济  日期:2016-11-17 09:24  关注度:535

能源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每一次能源时代的变迁,都伴随着生产力的巨大飞跃。特别是化石能源的大规模利用,催生了工业革命,助力英、美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崛起为世界强国。随着现代石油工业从少数国家向全球范围扩展,国际石油体系逐渐形成并不断演进。今天,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政治、经济格局正在经历深刻变化,世界石油产业的发展重心持续东移。我们审视现行的国际石油体系,它是否契合世界石油产业和市场格局的发展变化?作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最大的能源消费国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中国在构建21世纪更加公正、包容的国际石油体系中应该发挥什么作用?这些问题值得深入思考和探讨。

1、国际石油体系的内涵和理论框架

体系是指一定范围内同类事物按照一定的运行规律、内在机制和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有机整体。国际石油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亦是如此。150多年前,现代石油工业在美国诞生,并逐渐向其他国家延伸,促进了国际石油大市场的形成。在此基础上,各市场参与主体通过协商,制定市场运行规则,以保持市场稳定。长期以来,人们从不同角度对世界石油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进行了较为充分的研究,但从更宽阔的视角,对国际石油体系构成要素的相互关系以及推动其演进的内在机制的研究显得不足,对什么是国际石油体系的定义比较模糊。本文重点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结合杨洁勉(2008)、潜旭明(2013)等学者的观点,笔者认为,国际石油体系由石油供应、石油需求、石油贸易和国际机制四大要素构成,是各要素之间不断相互作用、相互博弈和相互补充的有机整体。石油供应和需求是构成国际石油体系的基础,石油贸易是优化资源配置和推动市场平衡的手段,国际机制是维护体系平稳、高效运行的制度保障。

纵观百余年来国际石油体系的演进,呈现如下特点:1)随着世界经济、石油产业发展和地缘政治格局的变化而不断演进;2)构成要素之间不断相互作用、相互博弈,其内涵日益扩展和丰富;3)经历了从单一到多元、从简单到复杂的变化过程。

充分认识国际石油体系演进性、博弈性和复杂性的特点,有助于我们认识推动国际石油体系演进的内在机理,把握国际石油市场发展变化的关键点和变化趋势,以及理解中国在现行国际石油体系中所处的地位、扮演的角色和承担的责任。

纵观国际石油体系的演进过程,其核心在于对机制和规则(主要针对资源、市场和价格)的影响力和掌控力,尤其是围绕国际石油定价权的博弈一直是各方争夺的焦点。从某种意义上说,国际油价控制权的更替、转移标志着国际石油市场主导权的更替、转移。

完善的国际石油体系对于促进世界石油产业的健康发展、维护市场平衡和价格稳定发挥着重要作用。正如国家主席习近平在G20峰会上指出的,面对世界经济的发展演变,全球经济治理需要与时俱进,因时而变。国际石油体系治理也是如此。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能源消费国,应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推动国际石油体系更加公正、包容。

2、国际石油体系的演进及特征

国际石油体系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曲折的过程。1859年现代石油工业在美国兴起后,石油日益成为推动人类社会迈向工业文明最重要的能源资源。20世纪初,石油及其相关产业快速发展,带动国际石油大市场形成,为国际石油体系的建立提供了基础条件。百余年来,在国际石油体系的演进过程中,各参与主体围绕着石油资源和市场的垄断地位、国际规则的影响力、石油定价权等核心问题不断博弈,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特征。

2.11859-1945年的国际石油体系2.1.1美国等少数国家率先建立了较为完整的石油体系,为其赢得国际石油市场的主导权提供了先发优势

自1859年现代石油工业在美国诞生到此后近百年的时间里,美国几乎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生产国和出口国。其间,美国的原油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份额保持在60%以上。美国的原油出口为国际石油大市场的形成创造了资源条件,并率先建立起了较完整的石油工业体系,这为美国赢得“二战”胜利,并在战后取代英国成为世界头号强国提供了重要的资源保障。

美国和英国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也是这一时期世界上主要的石油消费国。19世纪中叶,第二次工业革命爆发,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从“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代”,石油逐渐成为化石能源的主角,并推动第二次工业革命不断进步。上世纪初,汽车工业在美国的快速发展,拉动石油需求快速增长,石油在美国一次能源中的比重由10%提高到25%,超过煤炭成为最重要的能源消费形式。“二战”后,石油对于世界经济、政治和外交的重要战略意义充分显现。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石油是工业的“血液”,是国际经济和政治舞台上争夺的“黑金”和战略资源。

2.1.2美英等西方国家及其跨国石油公司垄断并控制着石油资源、市场和价格,在国际石油体系的形成初期居于绝对主导地位

伴随着现代石油工业的兴起,一批美欧大型跨国石油公司迅速成长壮大。它们逐步将石油资源的勘探开发活动拓展至美国以外市场,垄断了世界石油资源,并在国际石油贸易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其中最为典型的是“石油七姊妹”。它们在中东、拉美等主要产油区以参股方式形成石油卡特尔,共同经营和瓜分了除北美以外的绝大部分地区的石油资源和国际石油贸易。上世纪40代中期,“石油七姊妹”拥有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达74%的石油储量,在美国以外的中东、拉美等主要产油区,其拥有的石油储量份额更是高达91%。除了垄断石油资源外,“石油七姊妹”在石油炼制等领域也拥有高度的垄断地位。“二战”结束时,“石油七姊妹”的炼油能力占西方国家总炼油能力的50%以上,占发展中国家炼油能力的70%以上。“石油七姊妹”对于原油和油品资源的掌控优势,使其能够牢牢控制国际石油贸易的主动权,并成为国际石油贸易规则的制定者。

其间,尽管中东、拉美等主要发展中产油国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但其石油勘探开发和生产等几乎全部依赖跨国石油公司。跨国石油公司则借助西方强权,单方面地通过不公正的所谓国际规则垄断这些产油国的石油资源,瓜分市场份额,控制石油价格。具有代表性的不平等制度包括“阿奇纳卡里协议”、“红线协定”、“租借地制度”和“石油标价制度”等。跨国石油公司通过这些不公正的制度安排获得超额利润,极大地损害了产油国的利益。随着中东、拉美等地区产油国民族独立运动的兴起,国际石油市场格局发生了重要变化,国际石油市场动荡加剧,这也推动国际石油体系治理向着公正合理的国际机制演进。

2.21945-1983年的国际石油体系

2.2.1石油输出国组织逐渐登上国际石油舞台的中心,对旧有国际石油体系形成冲击,极大地削弱了跨国石油公司的垄断地位

20世纪60年代以前,中东、拉美等地区产油国的石油资源遭到跨国石油公司的控制和掠夺,极大地损害了这些产油国的利益。“二战”后,越来越多的发展中产油国联合起来向强权抗争,国际石油市场动荡加剧,国际石油体系受到严重冲击。发展中产油国之所以能够在这一时期的国际石油体系重塑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一方面是“二战”后不久,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民族解放运动,这些发展中产油国有着共同的利益诉求;另一方面是中东、拉美等地区产油国的石油产量快速增长,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石油供应格局。1960年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成立时,美国的原油产量占世界总量的份额已由“二战”前的60%以上降至36%,中东和拉美地区的原油产量所占份额则由“二战”结束时的不足30%提高至44%。与此同时,美国和欧洲国家等发达国家的石油需求持续增长,石油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这进一步提升了OPEC产油国在国际石油市场中的地位,OPEC成员国逐渐成为国际石油体系的主导力量。

OPEC的成立极大地提升了发展中产油国在国际石油市场上的话语权。它们逐步废除了带有殖民主义性质的石油租借地制度,取消外国公司的特权,实现石油工业的国有化。此外,OPEC成员国经过共同努力,夺回了石油定价权,极大地削弱了跨国石油公司对石油资源的垄断和价格控制力。1961年OPEC通过了该组织的章程,其宗旨是保护成员国的共同利益,明确提出了将为世界石油市场提供稳定的石油供应,致力于维护国际石油市场稳定,消除不利于石油产业发展的市场波动。在接下来的20年里,OPEC及其成员国利用石油武器谋求国际政治地位的行动,造成国际石油市场剧烈波动,旧有的国际石油体系在动荡的国际政治、经济、石油产业格局调整中得以重塑。

2.2.2石油危机重创世界经济,促进产油国和消费国在构建国际石油新秩序上的妥协与合作

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初的两次石油危机,是石油作为重要战略资源的政治属性的充分体现。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说,由于OPEC控制着石油产量,因而它可以“专横地”决定油价,战后的石油市场正在开启新的一页。OPEC利用市场地位削减石油供应,导致国际油价暴涨,使世界经济陷入衰退。此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可以理解的,但从长期看,不利于石油产业的健康发展和市场稳定。为应对可能出现的新石油危机,1974年11月15日,美国等18个经济发达国家签署了《国际能源协议》,并在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OECD)中设置了国际能源署(IEA)。

IEA的成立是发达国家(主要的石油消费国)应对石油供应风险问题的首次集体行动,其倡导“开源节流”的石油政策具有时代的先进性,即一方面各成员国要积极提高石油供应的自给能力,另一方面要节约、高效地使用石油。这一理念对于日后各国石油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此外,IEA协调其成员国建立了战略石油储备(SPR)体系,该体系至今仍然在应对石油供应中断、维护市场稳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OPEC和IEA这两个最重要的国际石油组织分别代表着石油生产国和消费国的利益。历史教训使双方认识到,石油生产国和消费国应加强协调和沟通,稳定的国际石油市场和公正合理的治理机制有助于互利共赢,有助于促进世界经济和石油产业的健康发展。

2.31983年至今的国际石油体系

2.3.1确立了以石油期货交易为基准的国际油价形成机制,石油美元体系使美国在新机制中占据先机

20世纪80年代初,石油金融市场率先在美国建立。国际石油价格的形成机制发生重要变化,由此前的市场垄断者主导价格,转变为以石油期货交易为基准的国际油价形成机制,并沿用至今。对此,有学者认为,美国推出原油期货市场的根本目的是夺回石油的定价权,并强化石油-美元机制。另有观点认为,期货交易是在市场化条件下买卖双方公开竞价交易的结果,它具有价格发现和套期保值功能,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实践证明,它对于促进产业发展和市场稳定有着积极作用。笔者认为,第一种观点更多地是从政治角度来解读的,第二种观点则是出于市场的角度。实际上,从某种意义上说,上世纪80年代以前,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国际石油贸易,因为那时资源被少数市场参与主体所垄断,石油定价权多由垄断者主导,没有买卖双方都接受的价格形成机制。1983年美国纽约商业交易所(NYMEX)推出的西得克萨斯轻质原油(WTI)以及1988年原伦敦石油交易所(现为洲际交易所,ICE)推出的布伦特原油(BRENT)期货合约,对于弥补当时国际石油价格形成机制的缺陷具有重要作用。但随着越来越多的石油金融衍生品的推出,石油市场的参与者不再局限于石油生产商和炼油商等产业实体,美国的投资银行、商业银行、投机基金等金融机构,凭借其雄厚的资本实力参与石油交易的规模不断扩大,石油的金融属性日益增强。

尽管美国石油金融市场的建立有其积极的一面,但这也与美国维护自身利益,巩固美元在国际储备货币中的主导地位有着紧密的联系。上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导致美国政府深陷债务泥潭,美元大幅贬值。OPEC夺回石油这一重要战略资源的控制权,更让美国政府不安。如果沙特阿拉伯等中东产油国的石油出口再弃用美元计价和结算,对美元将是重大打击。为了确保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主导地位,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和国务卿基辛格提出并创立了石油美元循环机制,采取“胡萝卜加大棒”的手段说服沙特阿拉伯同意石油出口继续以美元计价和结算,而沙特阿拉伯利用自己在OPEC中的主导地位和影响力,确保所有的原油交易均以美元进行,并将自己销售原油赚取的美元投资于美国或购买美国的商品和服务。石油美元机制的形成是美国充分利用其政治、经济和金融实力,推行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发挥主导作用的重要一环。同时,美国利用石油金融市场,在与沙特阿拉伯等OPEC产油国的博弈中,极大地巩固了其在国际石油体系中的地位。

2.3.2在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协调机制和国际规则不断丰富和完善,并对国际石油体系产生了重要影响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经济全球化在世界范围内不断深化,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同时,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世界各国在各领域的沟通、协调与合作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为紧密和便捷,并推动各领域国际机制和规则不断丰富和完善。今天,当我们审视现行国际石油体系时,应清楚地认识其演进发展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国际贸易体系、国际金融和货币体系等的演进息息相关。尤其是2000年以来,国际贸易体系、国际金融和货币体系的重塑均对国际石油体系产生了重要影响。

从国际贸易体系看,1994年世界贸易组织(WTO)成立,取代1947年成立的关税和贸易总协定(GATT),成为现行国际贸易体系中国际规则和机制形成的基石,对于促进包括国际石油贸易在内的全球贸易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为促进区域贸易的发展,北美、中国-东盟等通过协商谈判,先后签署了区域性的自由贸易协定。这些贸易协定中,石油石化产品贸易成为商品贸易关税谈判的重要内容,对国际石油贸易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从国际货币和金融体系看,“二战”后,美国利用其战胜国的地位和综合国力优势,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确定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尽管上世纪70年代初受石油危机和越南战争的拖累,美国经济深陷泥潭,美元贬值最终导致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但在随后的近30年里,美国凭借其国际储备货币发行国的天然优势,积极推行石油-美元体系,使美元依然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发挥着主导作用。1999年欧元诞生,使欧元成为国际货币体系中能够与美元抗衡的超主权货币。近年来,中国积极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并成为国际储备货币,这一方面是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的充分体现,另一方面反映了国际贸易对人民币的实际需求。欧元、人民币等非美元货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权重提高,为建立多元化的石油货币体系提供了基础条件。

2.3.3世界石油消费重心逐渐东移,以中国、印度为代表的新兴国家在国际石油市场上的影响力日益显著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以中国和印度为代表的亚太新兴国家经济快速发展,推动世界石油消费重心不断向亚太地区倾斜。主要体现在:1)亚太地区经济的良好增长拉动石油消费水平不断提高,自2006年开始,亚太超过北美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石油消费市场;2)亚太地区的炼油能力快速增长,占世界一次炼油能力的份额由1985年的17.5%提高到2015年的33.5%,是目前世界上拥有炼油能力最大的地区;3)亚太地区成为国际石油贸易的主要目标市场,2015年亚太地区进口原油的贸易量占全球总量的51%,比2000年提高了14个百分点。

从市场参与主体看,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沙特阿拉伯、俄罗斯、中国、巴西等国家的国家石油公司不断提高自身在公司治理、技术创新、国际化经营和跨文化管理等方面的能力,竞争力明显增强,成为国际石油市场的重要力量。它们从国际市场规则的跟随者逐渐成为重要的参与者,对于完善现行的国际石油体系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3.4高效、清洁地利用石油等化石资源,成为影响国际石油体系治理的新课题

2000年以来,化石能源的大规模开发和使用,对全球气候和环境带来的危害越来越大。人们认识到了在全球范围内建立清洁、高效、绿色、低碳的国际能源体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我们正迎来新一轮产业革命和新能源革命的浪潮,它会对世界经济和石油产业的发展带来怎样的影响?现行的国际石油体系是否适应这一发展趋势?

笔者认为,一种能源形式完全替代另一种能源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放在世界能源发展史的长河中,可能需要上百年的时间。今天,化石能源消费量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仍高达86%,其中石油在世界一次能源中的比例仍是最高的,达到33%。主要研究机构预期,到本世纪中期,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中仍将占主导地位。因此,在未来较长的时间内,仍将是以化石能源为主导、新能源等多种能源形式并存。通过技术创新,更加高效、清洁地利用各种化石能源,应成为新能源革命的重要内容。

3、完善现行的国际石油体系

2000年以来,国际石油市场动荡加剧,国际油价大幅波动,表明现行的国际石油体系在供需关系、贸易行为、国际机制等方面存在着不能契合石油产业和市场格局变化的缺陷,需要进一步加以完善。

3.1凝聚各方力量,构建更加广泛参与的、包容的国际石油体系

OPEC和IEA是当今世界石油市场中最具影响力的国际组织。历史上,它们在促进石油产业健康发展和维护市场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天这两个组织是否依然发挥着这些作用值得我们思考。

与成立之初相比,目前OPEC成员国之间,以及各成员国与其他国家的政治和经贸关系已有很大变化,近年来其政策协调能力和决议执行力越来越受到市场的质疑。如何加强自身的组织建设、内外部的沟通和协商机制建设,已成为OPEC急待解决的问题。

缺少中国、印度等新兴石油消费大国的正式加入,使得IEA作为石油消费国组织的代表性大打折扣。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G20杭州峰会上指出,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各国发展环环相扣,没有哪一个国家可以独善其身,协调合作是必然选择。因此,进一步提升国际石油体系的包容性,提高发展中国家在完善国际石油机制过程中的参与度,是构建更加合理的国际石油市场新秩序的重要内容。

3.2加强产油国和消费国在贸易领域的深度合作,充分发挥贸易在资源优化配置(爱基,净值,资讯)方面的重要作用

纵观国际石油体系演进的历史,早期国际石油市场的参与主体较少,市场供需关系较为简单,石油资源、市场和价格受到垄断,并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国际石油贸易。今天,石油等能源资源的供应和消费更加丰富且富有弹性,国际石油体系的参与主体也更加多元,这使得国际石油贸易在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市场平衡和稳定等方面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应发挥更大的作用。石油生产国和消费国需要在石油贸易领域进一步加深合作,提高直接贸易的比例,这对于优化资源配置、降低交易成本、促进石油市场稳定具有积极的意义。

3.3逐步建立多元化的石油货币机制,削弱石油美元机制的垄断地位

一个多世纪以来,美国凭借强大的综合国力保持着世界头号强国的地位,并通过石油美元机制等维护着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主导地位。然而,今天的全球经贸格局日趋多元化,国际石油贸易中单一货币体系的弊端日益显现。过去10多年来,美元汇率的大幅波动是造成国际油价暴涨暴跌的重要原因之一,对世界经济和石油产业的发展造成严重损害。此外,美国等西方国家在伊核制裁过程中,利用美元国际清算系统设置障碍,以达到对伊制裁的政治目的,严重干扰了国际石油贸易的正常发展。鉴于石油美元体系给石油产业和贸易带来的负面影响,建立多元化的石油货币体系日益成为完善现行国际石油体系的重要内容。实际上,在国际石油现货贸易实践中,近年来以非美元货币结算的石油贸易量日益增加,有效地提高了国际石油贸易规模。

3.4完善现行的国际石油价格形成机制,使石油属性回归商品的本质

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和英国石油金融体系基础上形成的国际石油价格形成机制沿用至今。但是,因WTI和布伦特原油产量下降、大西洋(行情600558,买入)盆地原油现货市场萎缩以及基础设施存在瓶颈等缺陷,WTI和布伦特原油作为国际原油贸易计价基准原油的地位受到质疑。尤其是WTI作为美国本土的内陆油种,日产量仅40万桶左右,与目前WTI原油期货首行高达5亿桶左右的日交易量相比,仅约为后者的1/1250,WTI原油期货已更多地成为一个金融投资标的。为了建立更加公平、合理的国际油价形成机制,近年来,一些主要产油国推出新的原油价格形式机制。例如,2007年1月阿曼原油期货合约在迪拜商品交易所(DME)交易上市,巩固了阿曼原油作为中东原油计价基准原油的地位。此外,自2010年起,沙特阿拉伯将出口至美国的原油计价基准由普氏评估的WTI原油价格改变为阿各斯含硫原油价格指数(ASCI),以规避WTI与布伦特原油差价大幅波动对其原油出口带来的负面影响,这说明WTI原油已不再适合作为国际油价的基准原油。

为了建立中国更加完整的现代石油体系,提升在国际石油市场上的影响力,2013年11月,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成立,并着手推出上海原油期货合约。上海原油期货合约的推出,将是对现行国际原油价格形成机制的重要补充,值得期待。

4、中国的角色和作用

习近平在G20杭州峰会上指出,中国倡导的新机制新倡议,不是为了另起炉灶,而是对现有国际机制的有益补充和完善,目标是实现合作共赢、共同发展。这对于我们充分认识中国在完善现行国际石油体系过程中的角色和作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经过近4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实现了腾飞,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目前已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世界经济总量中的份额达15%,成为引领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这为我们更广泛地参与包括国际石油体系在内的全球治理提供了有力支撑。面对新一轮产业革命和新能源革命的浪潮,在构建公平、协调、包容的国际石油体系过程中,我们应充分认识内外部发展环境,在加快构建和完善中国石油(行情601857,买入)体系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完善现行国际石油体系治理,贡献中国智慧。

4.1以“能源革命”理念为指导,构建清洁、绿色、低碳的能源体系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能源产业快速发展,为中国经济的腾飞提供了充足的动能。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一次能源消费国,在世界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中的占比达23%,对国际能源市场的影响也越来越大。特别是2000年以来,中国的石油消费快速增长,自给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国际投机资本借中国因素大肆炒作,推动国际油价大幅波动,对国际石油市场造成巨大的冲击。

近年来,尽管美国页岩油革命极大地改善了世界石油供应形势,但从长期看,动荡的地缘政治局势和全球石油勘探开发投资不足,对未来我国石油供应安全仍构成威胁。此外,中国能源消费的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石油对外依存度已超过60%,环境问题形势严峻,单位GDP能耗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这些问题,不仅掣肘中国经济的发展,而且不利于我们在国际能源体系治理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面对这些问题,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了“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的发展理念,这是首次在政府报告中以“革命”一词来描述新的能源发展观,充分体现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于彻底改变中国能源发展方式的决心,也充分体现了新的能源发展观的重要性。在2014年6月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上,习近平提出从四个方面大力推进“能源革命”,即“消费革命、供给革命、技术革命、体制革命”,这是打造中国能源产业升级版,构建清洁、绿色、低碳的能源体系的根本路径。它不仅对于促进中国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是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对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的主张和行动。

4.2加快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提升与沿线国家的石油投资和贸易合作水平,是促进我们积极参与国际石油体系治理的重要路径

21世纪的今天,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正在深刻调整,中国作为新兴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成为全球治理体系中重要的参与者和引领者。能源合作作为“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带一路”沿线各国最具合作基础、合作前景最为广阔的领域。

近年来,通过加快实施“一带一路”战略,中国的骨干石油企业不断提高与中亚/俄罗斯、中东和东南亚等沿线国家在石油勘探开发、石油炼制、仓储物流等全产业链的相互投资水平。通过将投融资和贸易相结合,中国与沿线国家的石油贸易规模不断扩大。目前,中国从沿线国家进口原油的数量占总进口量的60%,沿线国家已成为中国原油进口的重要来源地。此外,中国与沿线国家贸易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为双方提高以人民币结算的原油贸易创造了有利条件,这对于规避汇率风险、完善现行国际货币结算体系、扩大贸易规模都具有重要作用。

4.3完善以市场为导向的发展机制,构建更加公平高效、竞争有序的现代石油市场体系

“十八大”以来,中国的石油市场化改革步伐不断加快,主要体现在:1)积极鼓励各类资本参与石油全产业链的投资,国有骨干石油企业也积极实践,通过混合所有制等改革措施实现资本融合,建立更加高效透明的公司治理机制,提升企业的赢利能力和整个石油产业的发展水平;2)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不断完善,与市场的联动更为紧密;3)石油贸易政策进一步开放,越来越多的企业获得进口原油使用权、原油进口权以及成品油出口配额等。石油市场多元化竞争的格局逐渐形成。

公平有序的竞争对于促进经济发展、提升产业发展水平、维护市场稳定具有重要的作用。实现这一目标,一方面要不断完善现行的政策措施,加快制定《石油法》,从法律的角度促进中国石油产业的健康发展,保障石油供应安全;另一方面,要加大对各类石油市场参与主体在产品质量、流通、税收、环保等方面的监管力度,形成公平高效、竞争有序、监管有力的市场环境。

4.4积极推进中国的石油金融市场建设,促进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融合,提升中国在国际石油体系中的参与度

期货市场和现货市场是构成现代商品市场的“两条腿”,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证监会副主席方星海2016年5月25日在第十三届上海衍生品市场论坛上指出,市场通过价格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现货价格主要对当期消费起作用,期货价格则指挥着未来的生产和投资。

目前,中国已是世界上很多种大宗商品的最大消费国,产业实体对于通过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来管理风险头寸、提升绩效的需求日益强烈。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中国的商品期货市场已成为全球交易规模最大的商品期货市场之一,国际影响力在显著提升。在能源化工领域,我们已经推出多个产品期货合约,但作为石油产业链龙头的原油,还没有期货市场,企业不得不通过境外的交易所进行风险敞口管理。过去10多年来,国际石油期货交易的金融属性日益增强,造成国际油价波动加剧,中国企业利用境外石油期货市场进行套期保值的难度越来越大。因此,加快推出中国的原油期货,对于建立现代、高效的中国石油市场体系,提升我们在国际石油市场上的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

从中国的国际石油现货贸易看,最初我国石油公司开展国际石油贸易主要以进口原油满足国内需求为主。随着进口规模日益扩大,过去10多年来,中国骨干石油贸易公司积极开展第三方国际贸易,一方面下大力气开拓市场,加强与产油国的贸易关系,不断提高资源获取和优化配置的能力,努力降低进口成本;另一方面,通过开展对标分析,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补足短板,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在国际石油现货市场中的影响力显著提升。目前,中国已是世界上第二大石油消费国,可能在2016年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原油净进口国。面对剧烈波动的国际油价,庞大的原油贸易规模既让我们面临巨大的市场风险,又为我们参与国际石油金融交易提供了优势条件。但是,由于各种原因,中国的产业资本是参与国际石油金融市场交易的主体,金融资本的参与度还较为有限,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还没能充分融合、形成合力。因此,如何充分发挥我们在国际现货石油贸易中已具备的规模优势和影响力,扩大在国际石油金融市场中的参与度,使我们在国际石油金融市场中的地位与现货市场地位相匹配,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重要问题。

网站首页 | 关于洛克斯 | 免责声明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会员服务 | 用户反馈 | 联系我们
洛克斯石油网 - 石油化工行业权威的门户网站
Copyright © 2015-2024 荆州网加计算机技术有限公司 ※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户服务热线:0716-8866022QQ在线客服 邮箱:2429313564@qq.com 备案号:鄂ICP备16011930号-3